当全球汽车产业正从燃油时代的上半场,转入电动智能时代的下半场,中国车企该如何把握机遇?
6月8日下午,2023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举行,众多业内领军人物和专家学者共聚重庆,从上述视角纵论汽车行业热点问题,共同探讨新发展格局下的全球汽车产业变革、机遇与挑战。
图源丨摄图网
市场之变
从过去美、日、德、韩、中等同分市场
到今天国产品牌坐拥半壁江山
“中国汽车市场仍是全球汽车市场最亮的一颗明珠。”论坛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奇首先分享了一组数据:2023年一季度,国内汽车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高于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5个百分点;一季度汽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高于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2个百分点;一季度汽车类消费品零售总额1.08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4%。
许多与会的业内人士都对此感到振奋,并纷纷表示,中国汽车特别是自主品牌近期紧盯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塑机会,拔得市场头筹,为未来发展赢得了先机。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表示,2018年中国新能源狭义乘用车零售渗透率只有4.3%,今年1—4月这一数据突破了30%,这标志着中国新能源行业已进入爆发增长期。
“以前国内市场曾经是美日德韩中等同分市场,但到今天已经是中国品牌坐拥半壁江山,中国品牌的产品结构也从原来的低端、低价向中高端快速渗透。”朱华荣说,2018年15万元以上的中国品牌占比大约10%,但到2022年这一比例已经上升到27.8%,国产车原来售价的“天花板”是15万、20万元,现在已超越50万、60万元。
朱华荣认为,中国汽车市场引领了全球传统汽车产业向智能电动汽车产业迭代升级。他预计,中国汽车年销量未来可能达到3500万甚至4000万辆,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也将达到70%甚至80%。
审视中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轨迹,业内人士对未来行业发展的路径也越发明晰。上海汽车集团副总裁杨晓东表示,场景创造价值、数据决定体验、软件定义汽车,正在成为国内整车汽车企业发展电动智能汽车的趋势。此外,大模型人工智能平台则可能对汽车行业开发、制造、营销、产品、设计全价值链进行重塑,从而使得产品智能化水平极大提高,成本极大下降。
东风汽车集团副总经理陈昊则认为,未来汽车将由传统的出行工具,演变为定义出行生活的智能终端和第三空间,形成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多领域、多主体参与的生态。
李奇表示,所有这一系列的变化,将加大中国市场淘汰赛的激烈程度,这是一场实力、耐力和毅力的比拼,这也将决定中国汽车产业和世界汽车产业的未来。
行业告别高增速时代
不重视产业链的车企将艰难求存
此外,行业某些关键技术仍然受制于人,供应链韧性不足,关键的原材料及芯片高度依赖于进口,比如镍、钴进口率90%以上,芯片进口率90%以上。
李奇认为,汽车产业面临减碳、能源形势变革、智能化变革三重挑战,需要立足于汽车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进行碳足迹研究,切实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汽车行业的贡献,同时也需突破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短板弱项,保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
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张兴海表示,目前国内汽车产业的龙头企业实力不错,但供应链上的企业相对偏弱,行业需要进一步提升开放合作的水平。
推动产业补链强链延链
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正当时
来源:重庆日报
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主办单位: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执行承办:
重庆市福祥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整车厂&汽车零部件 全球电子产业 微信公众号
供需对接群 供需对接群